欢迎访问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科研教学
科研教学
我院再获六项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发布日期 : 2023-09-28 | 作者:​科研部

我院再获六项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


科研部

 

根据近期公布的《关于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的决定》的通知,我院2021年荣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其中麻醉手术中心王晓冬教授主持的“基于CREB-BDNF-TrKb通路探讨七氟烷对认知功能影响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荣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运动医学中心任逸众教授主持的“脂肪干细胞诱导仿生修复半月板损伤及其相关实验研究”、影像中心于静红教授主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MRI、病理组织学及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的对照研究”、骨病骨肿瘤中心郭世炳教授主持的“MTDH与自噬调控在骨肉瘤顺铂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及microRNA-22对其调控的实验研究”、创伤外科中心A区张立峰教授主持的“腰髂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力学分析”、脊柱外科中心D区辛大奇教授主持的“Lenke3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手术设计、模拟”荣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团队带头人王晓冬教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内蒙古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分会第三届青年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内蒙古医科大学“师德榜样”称号。在麻醉学领域工作,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之一,尤其是老年患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认知功能障碍给老年患者、家庭、临床医生都带来沉重的压力,也影响社会公益健康。王晓冬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专注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作为《基于CREB-BDNF-TrKb通路探讨七氟烷对认知功能影响的机制及应用研究》的第一完成人,在过去的十年里,同项目组成员紧紧围绕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疾病,在各项科研项目基金的支持下,以疾病预防、公共卫生以及重点人群健康需求为导向,就临床工作面临问题的迫切需求,在疾病的发生、诊断、预防与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发现CREB-BDNF-TrKb通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将相关成果进行临床转化,相关成果在内蒙古地区、河北地区进行项目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促进科研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我区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和认知功能障碍领域的科学技术能力,对我区麻醉学与老年医学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本项目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1篇,其中SCI收录6篇,中华级7篇;发明专利5项;参编著作3本;开展继续教育推广项目6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团队带头人任逸众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运动医学外科中心主任。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骨科运动医学联合会(ISAKOS)会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下肢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内蒙古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体育科学协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内蒙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近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赴美国、法国、德国、新加坡、泰国等地访问、学习、交流。

2006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并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首例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半月板修复缝合术、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型术,肩袖修复术等技术,填补了多项自治区关节镜技术领域的空白。2009年成立了自治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关节镜-运动医学外科并担任科室主任,现年手术例数近1500余例,处于自治区领先地位。主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7项科研课题。近年来在国家及省级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论文15篇。

任逸众教授作为《脂肪干细胞诱导仿生修复半月板损伤及其相关实验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在过去的十年里,带领项目组成员紧紧围绕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微创治疗,十年如一日不断地探索研究,在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6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以半月板损伤治疗微创化、术后重返运动为导向,就临床工作面临问题的迫切需求,在半月板微创化、替代化治疗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型组织工程半月板替代材料:研究依据仿生学原理,将序贯转染TGF-β基因和bFGF基因的ADSCs种植半月板仿生支架,在周期性动态压力培养系统内培养,有望在体外形成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及生长潜能的仿生半月板组织,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此研究为解决组织工程半月板构建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及生长能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临床修复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方式提供了新手段。

 

 

 


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团队带头人于静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医学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主任。

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骨关节学组、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骨密度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肌骨影像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放射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委员会骨骼软组织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学影像整合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兼骨关节影像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八届肉瘤专业委员会影像学组委员、内蒙古抗癌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内蒙古解剖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等区内外十余个学术团体任职以及《临床放射学杂志》“骨骼肌肉放射学”栏目、《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医药科学》杂志、《中国医疗设备》杂志、《内蒙古医学杂志》等担任编委或委员。

2017年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创新人才团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多模态MRI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带头人,2021年草原英才工程第十一批“草原英才”个人。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好医师、内蒙古医科大学及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专注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领域工作30多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项。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于静红教授作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多模态MRI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带头人,推出的关节软骨早期定量扫描项目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后续相关研究“基于多模态 MRI 的骨性关节炎早期定量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和“膝骨性关节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与软骨相关生物标志物表达关系的实验研究”分别获得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 篇,其中SCI收录1篇,科技核心14篇,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4本,承办及参与相关学术会议30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多项荣誉。

 


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团队带头人郭世炳教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骨病骨肿瘤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骨肿瘤知名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科技部专家库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硕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专家库评审专家。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肿瘤委员会常务委员,内蒙古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骨肿瘤学组主任委员等20余个社会团体职务。

他主持的《肢体骨巨细胞瘤个体化外科治疗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获得2020年度内蒙古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微小核糖核酸-22在骨肉瘤进展和耐药中的作用机制》获得2022年度内蒙古自然科学二等奖;《四肢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临床研究》和《MTDH与自噬调控在骨肉瘤顺铂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及microRNA-22对其调控的实验研究》分别获得2020、2022年度内蒙古医学科学技术三等奖。内蒙古医科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医德先进个人”专注于骨与软组织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领域工作30多年。协同和帮助团队医生获得校级、自治区级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

团队瞄准骨肉瘤化疗耐药,侵袭和转移等,从分子生物学探索其机理。先后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际学术期刊(SCI)发表学术论文12篇。在《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郭世炳教授作为《MTDH与自噬调控在骨肉瘤顺铂化疗耐药性中的作用及microRNA-22对其调控的实验研究》项目的第一完成人,长期致力于骨肉瘤的发病及耐药分子机制研究。2014年项目组率先在国际上报道miR-22 与骨肉瘤进展和化疗耐药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研究了miR-22在骨肉瘤发生、发展及耐药性中的作用机制,将miR-22由点及面地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也探究了其中诸如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对细胞自噬的靶点、通路进行了深入探讨。鉴于miR-22对骨肉瘤细胞的抑制及对化疗敏感性的积极作用,miR-22可能为一个重要的抑癌因子,课题组的发现能够为研究骨肉瘤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和开发这种疾病的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与实验依据。

项目得到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项目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 篇,其中SCI收录4篇。本研究为业内学者提供了新的靶点与思路,被广泛引用。文章自发表以来,国内外学术期刊他引共计98次。

 

 

 


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团队带头人张立峰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共党员,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外科中心A区副主任(主持工作)。任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第三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数字转化医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骨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第一届青年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中华创伤杂志》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医工融合联盟第一届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专家。专注在骨科学领域工作15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4篇,《中华骨科杂志》3篇,《中华创伤骨科杂志》7篇,《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多篇,参编、参译专著4部,专利7项。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两度获得《中华骨科杂志》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张立峰教授作为《腰髂固定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生物力学分析》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在过去的七年里,带领项目组成员紧紧围绕骶骨垂直骨折不断探索研究,在3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利用图像分割、重建和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髂骨腰椎联合内固定系统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本项目实现了数字化技术与骨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为骶骨骨折行髂骨腰椎联合内固定的有效性提供生物力学基础。

本项目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其中中华级4篇;发明专利1项。

 

 

 


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团队带头人辛大奇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脊柱外科中心D区学科带头人,骨科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批“草原英才”高层次个人,硕士研究生导师,耶鲁大学临床访问学者,医学博士;先后被评为内蒙古医科大学“优秀教师”,“新时代教师楷模”,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内蒙古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项,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1项,内蒙古十四五重点研发与转化项目1项,内蒙古医科大学校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辛大奇作为年轻的医学及科技工作者,长时间追踪和随访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并进行相关有限元力学分析;该研究旨在充分发挥有限元模型的可重复性,通过对同一位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长时间随访,使用逆向工程、三维 CT 重建等计算机辅助技术模拟成人特发性 脊柱侧凸模型,了解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下的脊柱侧凸形态改变以及生物力学的变化情况 ,并对比当下临床上常用的侧凸矫形术式,寻找最优手术方案,明确手术时机。确保患者的矫形效果,并采用关键椎置钉等多种矫形方案,减少患者内植物的使用,减少手术创伤以及经济负担,为临床工作中明确手术治疗该类型脊柱侧凸的最佳时机以及手术方式提供了数据参考;该研究现已完成5年随访,评估5年后患者模拟矫形手术,不同方案与5年前对比研究,实验期长,数据全面,具备很好的可靠性;本项目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4篇,参编著作5本,以参与人身份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院继获批2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科研工作再创佳绩!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18年至今,先后获得了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以及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我院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院科技工作者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推动全区科技进步事业再建新功。


版权所有: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蒙ICP备19002718号-1    蒙公安网备 15010302000221号

联系电话:0471-2576222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科尔沁南路59号

公交路线:3、50、102、121、123、206路公交车在第二附属医院新址站,下车即到。

网站建设:内蒙古世纪泓科技有限公司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号